欄目:熱點導讀 人氣:0 日期:2023-02-04
免費提供最新落戶政策及一對一落戶上海方案
留學生/應屆生/非婚子女 落戶上海咨詢
年底畢業,面臨回不回國的選擇。感覺網上談論海歸碩士比較多。所以想了解下博士海歸的待遇如何?歡迎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朋友來分享經驗! 昨日,在北京工作的侄子給我轉發了一條消息(見下圖截圖),說有一位海歸博士,本科985畢業,碩士211學位,后去海外公費讀博,學成歸國后,在北京一所211高校當了一名正式入編的大學教師,但月新低,也沒有其他收入和福利,想通過發表論文解決生活困境,無奈還要過三關斬六將破“五唯”(唯論文、唯帽子、唯職稱、唯學歷、唯獎項)。 10年前,盡管我侄子只是一所北航獨立學院本科畢業生,但在當時也許是就業市場供不應求,也或許是他所讀的專業正適合用人單位的急需,他竟能進入一家有正式編制并能落戶北京的大型央企;而在當前遍地是大學本科畢業生,甚至是211、985和海歸碩士或博士人才濟濟的情況下,卻面臨了因大學生過剩而造成就業市場供過于求的”就業難、難就業”的嚴峻局面,此時能在北京名校求得一職,且能進編,實則不易。有了編制,自然戶口就能留在北京,那可是萬眾矚目,眾人所望的歸宿??!不得不承認,這位海歸博士確實是在所有海歸人群中萬里挑一的佼佼者(從他能在短短的兩年,多篇核心論文在SSCI發表并收錄,可想而知)。 在普通人眼里,大學教師社會地位高、待遇好,年收入至少百萬。這位海歸博士當初也以為是,但萬萬沒有想到,入職后的第一年(試用期),月薪只拿到不足6000;第二年(轉正后),月薪只拿到8000,除此之外,沒有任何收入和福利。 說實在話,不要說在北京這樣一個高消費的大都市,就是在廣州這樣一個一線大城市,一個月到手8000,如果沒有任何收入和福利,確實低了;再如果學校不提供住房,沒有父母資助,靠自己買房安居樂業,不僅囊中羞愧,恐怕連生活都成問題。 當然,為了得到來之不易的編制,為了留在北京,守住在京戶口,總不能終日抱悔過日子。生活再艱難也得熬著。于是,為了改善生活,不惜勞苦用了兩年時間撰寫,并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SSCI發表和收錄了幾篇核心論文,卻又被否了(不是論文被否了,而是待遇被否了),理由是還需要破“五唯”,即唯論文、唯帽子、唯職稱、唯學歷、唯獎項。目前,他能破的只有“兩唯”,其余“三唯”對于剛入職的年輕人,哪怕你學歷再高、成果再多,也需要熬到“白了頭”才到盡頭?難怪教育部最近發了文,提出要破“五唯”以及論資排輩觀念,以結束阻礙年輕精英群體提升的門檻,讓他們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。 至于這位海歸博士月薪為何這么低,這真的與剛入職有很大關系。在大學任教,靠國家財政撥款的那點工資真的不高。收入高的往往是效益工資,而效益工資又與課題或項目掛鉤;而課題或項目,往往又與副高職稱以上的教授有關系。當然他們也是從年輕開始歷練了多年,熬到了“白頭”,才榮幸評上副高以上職稱的。但是光有高職稱還不夠,還必須爭取至少是省級以上的科研課題或項目;而課題或項目不是說你爭取就能爭取得來的。首先你必須要有近三年的省級以上的學術成果。這位海歸博士,雖然用了兩年時間撰寫,并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SSCI發表和收錄了幾篇核心論文,但因為是剛入職的年輕精英,無行政頭銜,無參加省賽國賽獲獎項目,自然評不上副高職稱,無副高職稱,自然無條件和資格申請課題或項目,無課題或項目自然無效益工資。 網友看到這里,自然明白為什么當今社會發生的年輕人”內卷”和“躺平”的現狀,已經延伸到年輕精英階層了吧。也正因為這個原因,促使許多在發達國家留學的精英人才不敢學成回國,詳情可以看看我對清北留學生學成不歸的解讀:《從貧困留學生的現實生活中,我理解一些清北留學生學成不歸的初衷》《從貧困留學生的現實生活中,我理解一些清北留學生學成不歸的初衷》 不過,那位海歸博士雖然薪資不高,但有事業單位編制,有北京戶口,不僅自己有了發展的空間,尤其是成家立業后,孩子獲得了優質教育資源,這對于孩子的未來是最佳的選項。因此我認為,這比高收入更有重大價值。大家認為呢?